breakfastmain-copy.jpg

《早餐俱樂部(The Breakfast Club) 》—青春這回事

一個星期六的早上,美國一所中學裡五位分別被定性為腦袋(a brain) 、運動員(an athlete) 、 籃子(a basket case) 、公主(a princess)和罪犯(a criminal)的美國高中青少年因違反紀律,被老師 Mr. Vernon懲罰回校一整天寫下一篇文章以反思自己的不當行為。早上七時,各人互不相識,苦苦被困在學校圖書館,但經過校裡一天的經歷,眾人分別前竟緊緊的繫上了,組成了《早餐俱樂部(The Breakfast Club) 》。這部八十年代一代荷里活青春片之王John Hughes備受高度評價之作,呈現了青少年塑造自身於社會、家庭以至朋輩間之定位時的爭扎。

BreakfastClub-Specialto-900x600.jpg


那天早上五位同學於集合圖書館,各人幾乎互不瞅睬,各自納悶如何渡過這一天。可是老師Mr. Vernon的嚴厲,甚至是帶有個人情緒的針鋒相對使他成為學生公敵,而主角們從而漸漸培養出彼此間一種默契去對抗老師。畢竟安插一個共同敵人於其中永遠是使一群人團結的最佳方法。

然而Mr. Vernon只是催化劑,真正促使表面上性格南轅北轍的五人聯繫起來的關鍵先生就是被標籤為罪犯的bad boy Bender。無事生非,生性反叛的他每每有意無意之間挑起眾人話題,甚至其後引領其餘四人挑戰Mr. Vernon的權威。就是他,帶領眾人溜出那個奄悶的圖書館,在Mr. Vernon眼底下悄悄穿梭走廊小道,從儲物櫃中拿到大麻(能做這點絕對是學生領袖了)並偷運到圖書館一起吞雲吐霧。「石化」了的眾人於一曲八十年代經典流行舞曲<We Are Not Alone>襯托下隨心起舞,渾身是勁,擺脫心中積壓已久的重重枷鎖。在那青春期不安的鼓譟加上藥物、音樂所帶來的亢奮驅使之下,五位主角看似截然不同的外殼和心中的護城牆一層一層的剝落,最後剩下五顆相同頻譜的心玉帛相見。

The-Breakfast-Club-the-breakfast-club-14129081-1190-790.jpg


雖然此片的情節頗戲劇化,但其展示的青春困惑卻十分寫實。例如Mr. Vernon曾表示不敢相信未來社會由這群不學無術,終日胡鬧的小子掌控,反映了青少年於成年人的社會裡每每被投以不信任票。

此外,五人當中亦有人因背負著父母的期望 ,又或另一極端,父母對自己根本毫無期望,而於建立自我時迷失,使行為有所缺失。究竟我要有多少個巴仙遵從父母才是正確呢﹖我要多少的聽從自己意願、特性行事才能夠才是活出自己呢﹖這是個問題。

除了社會及家庭的角色地位,最為青少年糾結的乃朋輩間之定位及距離。當五人席地而坐,打開心扉高談闊之際,一直被視為書呆子的Brain靈機一閃,彷彿預視到這一幕的來臨,問道︰「我們下星期一在學校碰面的時候,你們會當著你朋友面前跟我打招呼嗎﹖」多麼揪心的問題,而他也得到了更揪心的答案。在學校這一個封閉的社群裡,所有同學都時時碰面,但大家都總會有自己既定的群組,而群組之間也有高低之分。原來即使此時此刻彼此是多麼的投契,互相觸動心靈,下一秒換個地點,轉個時間,走在另一個圈子中,彼此間的魔法就可以消失得無影無蹤。你和我都總有這麼一段情誼是如此真摰卻又脆弱,彷彿一輩子的緣份就在那一夜炲盡。

947fefc0-95e0-0132-4436-0ebc4eccb42f.jpg


《早餐俱樂部(The Breakfast Club) 》並不像主流High School電影般歡欣、外向、無悔、勇於挑戰自己云云,相反它最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它把成長痛苦的一面非常坦白地呈現出來,導演甚至沒有為主角們的崩潰帶來解答。而一般校園電影都避免把這些負面情緒建立到這個深度,或者避重就輕,把負面情/事情緒塑造成一個到了電影結尾主角們必然可以跨過的門檻,所有恩怨情仇都一一化解,以宣揚青春的陽光氣息。如果一般校園電影是愉快的調子,而主角們都勇於挑戰並最終能為成長期的煩擾提供解答的話,那《早餐俱樂部(The Breakfast Club) 》就只是豁達,發洩與及被了解的問題而已。而現實中,你和我都的而且確從來未能擊敗青春這回事,只是久而久之,你再不情願也要相信你已步履蹣跚地走完這個戰地。突然之間,這場未有打勝過的仗已離你而去。

 

更多電影資訊:

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illusion.midnight/

Fanpiece專欄:http://ent.fanpiece.com/midnightillusion/

arrow
arrow

    J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